春节又到了,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,在清晨那清脆的爆竹声中,它再一次悄然而至。
对于众多孩子来说,春节的到来是令人高兴的,他们唱歌,他们跳舞,以庆祝他们的喜庆节曰。但对于我来说,春节没有这么好,春节的到来,却不能给我带来喜悦。因为,我是穷人家的孩子。每当春节早上我一醒来,就在想:“要是我早上能意外得到父母的压岁钱,能有好多的点心吃,那该有多好呀!每当想到这里便情不自禁地跳下床,可是,无情的事实不得不让我熄灭了心中的希望之火。我不得不再一次告诫自己:别再痴心妄想了,你是穷人家的孩子,然后,我只有默默地坐在门口,望着别家孩子们欢乐的笑脸。
又是一阵清脆的爆竹声,把我从往事中拉了回来。是啊,我该起床了,尽管得不到父母的压岁钱,还有那琳琅满目的点心,可床还是得起的。
我以极快的速度梳洗完毕,当我跨出房门时,厅堂里的一幕吸引了我的目光,没错!那是我爸妈摆放出来的点心,没错的!当我想到这时,母亲走了过来,手里还拿了一张崭新的50元人民币,带着无限关爱说:“丽,新年欢乐,这是你今年的压岁钱,拿好,别丢了!”我顿时惊呆了。问道:“妈,我们家庭状况不好,拿压岁钱干啥?”妈笑了笑:“傻孩子,改革开放这么久了,我家状况也好多了,以前是爸妈对不起你,但是以后,不用再受穷了,你就放心拿着好了。”“那边还有点心,多吃点。”我一蹦一跳,跑到点心前,抓了一大把,开心地吃了个痛快。
我靠着门边,一手拿着点心,一手捏着母亲给我的压岁钱,再望着不远处那群孩子打闹的情景,听着大人们说着“新年发财”的祝语,耳畔是那此起彼伏的爆竹声,心中不觉畅快无比!
春节,是农历正月初一,又叫阴历年,俗称“过年”。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、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。春节的历史很悠久,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。按照我国农历,正月初一古称元旦,俗称大年初一,而之前则是年三十儿了。是世界上起源最早,参与的人最多的节日之一。
今天是腊月二十九了,中国最喜庆的传统节日——春节就要到了。早晨,本想睡个懒觉的我被声声鞭炮叫醒,我便穿上衣服,跑了出去。
虽然是早晨,但街上早已经热闹非凡。
一个摊位前站了很多人,我也忙过去凑热闹。只见一位老书法家正在为大家写春联,现在春节多用印制的春联,固然好看,但用老人们的话说“喜庆的年味淡了”。这位老爷爷亲笔写的春联,字苍劲劲有力,虽然周围没有好看的花边,但仍然最受大家的喜爱。
再往前走,一个地方挤满了小孩子,我忙走过去,但我们还是想看个究竟。原来这是一个鞭炮摊。在柜台上,各式各样的鞭炮琳琅满目,有早上放的鞭炮,白天放的爆竹,晚上放的烟火;有大孩子放的“水雷”,小孩子放的摔炮,真是应有尽有。
街市上,无论买什么动起的摊子,生意都很好。中国人自古就有在快过年的时候买新衣服,买生活用品,理发,洗澡等习俗。因此商家门都有很好的生意。
回到家,爸爸妈妈已经忙起来了!只见妈妈利索地擦洗着桌椅、门窗、地板,屋子的里里外外都被妈妈擦洗得干干净净,就连柜子后面、床下面这些犄角旮旯的地方都被扫的一尘不染。再看爸爸,他小心翼翼地用透明胶布把春联贴在门口的墙上,然后和楼上的叔叔阿姨一起,把楼道打扫的干干净净。
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春节已经伴随我们中国人几千年了,它富含辞旧迎新、感恩上苍、联络亲情、传播民间娱乐等意义,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结晶。我们要一代一代的把他传承和发扬下去。
终于一年的年三十到了,这要是在老家的时候我比青蛙蹦的还高呢,只可惜是在楼与楼之间、搬家已有两年多了,住在楼上,正如李荣明对我说的现在过年真是没有一点年滋味了,兴许是真的,因为同样的话我从四叔嘴里也听了一遍、
到了晚上了,家里一切都准备妥当了,我稍有了一丝喜意、忙完了之后,我抽出了一点时间,去了一躺婶子家里,因为这个地方是我每个年三十不得不来的地方、在这里吃完了年三十的第一碗饺子,然后回去了,等到春晚的时候看着春晚,发着短信,祝福我的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展翅高飞,鹏程万里、
直到初一的凌晨,听到许多人都放了鞭炮,我向父亲请令下去放一挂鞭炮,放完了鞭炮我突然想起了王安石写过的一首诗,炮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,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、这收诗别说是以前写的和现代都非常贴近、
我在下面点燃了炮仗,爆竹燃完,我从心里默默祝福自己的兄弟以及自己,在新的一年里,能快快乐乐,顺顺利利,高高兴兴的过完猪年,希望大家一路顺风、
初一拜年,要是以前我比谁都活泼,可是现在不行了,都住在楼上,还得上楼有的人就懒了、因为我的家是一个锣鼓世家,所以过节总免不了敲敲打打,俗语说一回生两回熟,所以我听的多了自然也就略知一二了,再经过长辈们的指点我就全会了、在我们家里只有我和三叔会完这东西,值得骄傲,小叔学了三四年至今没学成、在锣鼓圈里我只要出现没有不让敲的,因为我会完这东西在全村是出了名的,我接两年的龙灯、至于今年因为有些事情的克制我不会在接灯了、
在我自己来说的话今年过的有意义,没快乐、
除夕真热闹。家家户户都忙坏了,赶着做年菜,准备在今晚大吃一顿。家里的男女老少都参与了,一会儿杀只鸡,一会儿宰只鸭,一会儿有拔毛,一会儿大食物一锅煮了。酒肉的香味、忙碌的情景、欢笑的声音,无处不在。门外贴上了红红火火的对联,屋里也有不少年画。有的正着贴,有的斜着贴,有的歪着贴,也有的挂着的。把家里装饰得红红火火,别有一番喜庆。无论怎么贴怎么挂都寓意着吉祥如意,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好运。
吃团圆饭了,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吃饭,聊聊天。说说新年的愿望,聊聊各自的事业,谈谈各自的成败之类的。饭菜也十分丰富哦,有鸡、鸭、鱼、青菜……都是大锅菜。吃完晚饭后,有逛花市的习俗,花市里人声鼎沸、人山人海。在花市里转上一两圈,看看哪束花合心意,闻闻花的芬芳,再买几束称心如意的鲜花。插在客厅上,有一番祥和的气息。富贵竹表示富贵大吉;百合表示百年好合;水仙表示吉祥如意。无论什么花,都有各自的寓意。如果放一盆桔子,再在上面挂上一些小型的利是,显得可爱、喜气呢,大吉大利嘛。
终于一年的年三十到了,这要是在老家的时候我比青蛙蹦的还高呢,只可惜是在楼与楼之间。搬家已有两年多了,住在楼上,正如李荣明对我说的现在过年真是没有一点年滋味了,兴许是真的,因为同样的话我从四叔嘴里也听了一遍。
到了晚上了,家里一切都准备妥当了,我稍有了一丝喜意。忙完了之后,我抽出了一点时间,去了一躺婶子家里,因为这个地方是我每个年三十不得不来的地方。在这里吃完了年三十的第一碗饺子,然后回去了,等到春晚的时候看着春晚,发着短信,祝福我的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展翅高飞,鹏程万里。
直到初一的凌晨,听到许多人都放了鞭炮,我向父亲请令下去放一挂鞭炮,放完了鞭炮我突然想起了王安石写过的一首诗,炮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,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这收诗别说是以前写的和现代都非常贴近。
我在下面点燃了炮仗,爆竹燃完,我从心里默默祝福自己的兄弟以及自己,在新的一年里,能快快乐乐,顺顺利利,高高兴兴的过完猪年,希望大家一路顺风。
在每个崭新的日子里,快乐的呐喊着。不经意间。猛的抬头发现世界变了。从昨日的简单朴素变成了今日的绚丽和热闹。不知何时,那硕大的红灯笼跳上了高楼,在风中调皮的摇动这发福的身躯;还有那一泻千里闪着这金灿的亮光的对联,在各自比拼着这看谁更有才……不经意间,春节却踏着轻盈的脚步到来。
逛庙会
拖着沉重的步子终于来到这美丽山村的小镇上。老远就听到了叫卖声。走近一看,傻眼了,眼前满是姹紫嫣红穿着艳丽服饰的人们在窄小的街道上移动着。既然来了,当然是冲啊。“老板,这中国结怎么卖啊”“这个,这个好看着咧,买个挂在家可以保一生平安,很便宜,五块一个。姑娘买几个吧!”“便宜点吧,老板四块一个怎样,我买四个,大家都发财吗!”“好了,卖你,下次再来!”……“老板,来几串冰糖葫芦!”“好咧,冰糖葫芦好看,红似火,来年一定红红火火!”“小哥,夹几片臭豆腐试试!”“欧可,臭豆腐,十里飘香……”
庙会上,你不 仅可以购物,品尝小吃,各取所需,热闹非凡。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欣赏到独具民间风情的说书和皮影戏。说书先生穿着大红棉袄,绘声绘色的将古典名着给你娓娓道来。时喜时悲,时紧时松,引得观众满是喝彩。皮影戏我还是见头回,挺有趣的。几个小人儿互相叫嚣着,时踢腿,时鞠躬,像是在给予观众们道祝福一般……
庙会上的一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。
过年了,孩子们放寒假了,大人们也开始放假了,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在一起谈笑风生,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!
过年了,大家都忙碌,妈妈忙着办年货,爸爸和我在家贴对联。到了十点多,我们忙完家务事,坐上汽车,准备去奶奶家。到了奶奶家,刚一打开车门,小狗旺旺热烈地欢迎我们,爸爸忙着杀鸡,奶奶和妈妈开始做饭,而我和弟弟、妹妹们在打闹。
晚上是最快乐的时候,大鱼大肉不断上桌,我不断盛米饭,拿炸鸡腿啃,他们都说我是小饭桶,大家有说有笑,这顿饭吃了很久。
吃过饭,奶奶发押岁钱,每人50元,妹妹嘴甜,吻了一下奶奶,奶奶多给她50元,表弟说:“奶奶偏心!”妹妹急中生智说:“奶奶的心本来就是偏我这边的!”为了使表弟开心,两人各分了二十五元,弟弟脸上便露出了甜甜的笑脸。
接着,我和表妹唱了一首歌,虽然唱得不好听,但也被赏了一个苹果。然后妈妈也唱了一首歌你也可以投稿,博得了满堂喝彩。弟弟讲了一个笑话,大家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。
这时,我们听见了一阵噼哩叭啦的响声,原来有人在放烟花,已经有许多烟花在开空上展现优美的舞姿,我也迫不及待地拿出一根“冲天炮”,爸爸帮我点燃,我小心地举向天空,“冲天炮”里飞出一颗颗星星,一颗接着一颗,空中便呈现出五光十色的光圈,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,似乎在为我喝彩,我抬头看见天空有许多焰火,似乎在展现它们绚丽的舞裙,美丽极了。
每一年的春节都是这么的热闹,不过,今年的是一个难忘的春节!
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所有人都期待的',除夕夜璀璨的烟花迎来了我们的新年,新春在人们的祝福语声中走进了我们的生活,快乐的春节带给了人们新年最美的希望!
今年,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。在春节来临之前,我就已经迫不及待的期待了。春节是一个团圆节,伴随着这个节日到来的是家乡里所有游子归乡的喜悦。每临近春节一天,家乡里的人就多出了一些。我每天瞧着返乡的人,心里就更加的期待了起来。
终于在一天的清晨,我接到了一通电话,电话那头的话欢喜中还带着兴奋,“姐姐,再过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。”一直跟随着父母在外的妹妹可开心了,电话这头的我听着妹妹这话,脑海中都能想象出妹妹喜笑颜开的模样。
这天的天气不好也不坏,虽然天空阴沉沉的,但是到也没下雨。我随着家里的爷爷奶奶站在大马路上,早早的就在观望了。当我们瞧着熟悉的人影大包小包的出现在马路上时,我顿时向前跑去,跑的时候还一直在摇着手招呼着。
之后,一家人欢欢喜喜的进了屋,家里瞬间就热闹了起来。父母亲带了许多东西回家,有吃的,有穿的。在他们带回家的东西中,我最喜欢的就是父母买给我的新衣服。当时,母亲将衣服拿了出来,还放在我眼前比划了一番。我接过衣服后,便迫不及待的穿上试了一试,尺寸正好,穿在我身上正合适。
时间过得很快,就像是一眨眼,新年的钟声敲响了,夜幕中的烟花也在绽放。春节来临了,等到第二天的黎明来临了后,我穿上了父母送给我的新衣服,一家人欢欢喜喜的点燃了爆竹,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喜庆又热闹,这是一个快乐的春节。
在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以前,那是计划经济的时代,虽然物质匮乏,可是凭票供应、人人平等也是不争的事实。到了春节的时候,官方就会发下许多节日供应的票证,从粮油到肉食,从布料到棉花,从自行车到电视机。春节的印象中,我经常早早的到现在位于时代广场的解放路肉店用菜篮排队,可真正忘不了的却是凭票供应的杂糖。
有人把杂糖归纳进春节文化的一部分,这一点很对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杂糖,六十年代生活改善了,出现了节日的新衣服;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变成了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,八十年代进步到冰箱、彩电、洗衣机,之后就是“一切向钱看”,“一部分人先富起来”,上世纪九十年代变为空调、电脑、录像机,到了二十一世纪,就干脆变成房子、车子和票子了,春节的年味就开始变得淡化了。
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。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是饴糖,远在西周时就已经有关于饴糖的记载。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。饴糖是一种以米(淀粉)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,呈粘稠状,俗称麦芽糖。在我们宜昌被称为“打巴糖”,民间流传普遍,广泛食用,至今偶尔还能在宜昌的街头巷尾碰见。
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、甜菜为原料制糖,而且很有可能是从印度传入的。公元647年,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。回国以后,一些新的技术、新的工艺相继出现,土法制取的白糖、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,中国发明了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。白糖的出现,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,并传入日本和东南亚。可是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、亚热带地区,寒冷地区不能种蔗制糖。18世纪末期,甜菜被发现,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。
中国机械化制糖起步很早,上世纪三十年代,中国兴起机械化制糖热潮,但往往中途夭折,制糖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阶段。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,不断发展成为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。甘蔗制糖主要分布在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福建、海南、四川等地。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吉林、新疆等地,一南一北,各领风骚。可是在过去,尤其是春节的那段时候,杂糖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。
杂糖不是现在的散装糖果,也不是那种进口的什锦糖果,而是把一些用糖制作的小点心装在一个塑料袋里的统称。杂糖是川渝的称呼,而在武汉被称为酥杂糖,是宜昌人人办年货必办的食品之一,也是宜昌人送年礼的传统礼品之一,更是春节款待客人的零食之一。我的印象里,杂糖可能是当时最奢侈的零食了。
一年里有许多节日,比如:端午·清明·春节·等但我最喜欢春节。
去年,我在老家过春节。我们先放鞭炮,在贴春联,可我的问题来了,为什麽过年要放炮呢?我去问爷爷,爷爷说:“我给你讲个故事;从前,有一个叫年的怪物,每年春节都来村子里吃人。有位老神仙看不下去,就让他的徒弟下去教人们降服这个怪物地方法。徒弟下去,让人们用炮竹和两长一短的红纸并在上面写着吉利的话,那怪物就不会来,人们听了小神仙的话,结果年被吓跑了,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。
听完,我说:“中华传统真伟大!
正月初一是我们国家传统佳节—春节。关于过春节各地的习俗可多了,除夕的年夜饭可是最重要的。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,开开心心、热热闹闹的品尝着美酒佳肴,其乐融融。年夜饭我们北方人喜欢吃饺子,预示着来年交好运;而南方人喜欢吃汤圆,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。
听大人们说,以前,过年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,因此,人们总盼着天天都过年。如今,我们天天吃得都象过年一样,现在就希望忙碌了一年,一家人能够相聚在一起。
今年,我们家的年夜饭是在饭店里吃的。一家人在一起可开心啦!大人们送给我很多祝福,还有压岁钱呢。我也祝愿长辈们身体健康,万事如意!大家吃着、喝着、说着、笑着我们家除夕的年夜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。
我是在我的家乡过春节。春节很有意思,小朋友都穿新衣服,新鞋子。家家户户吃饺子,挂灯笼,贴春联,放鞭炮。我天天玩儿的很开心。我还帮爸爸贴春联,帮妈妈包饺子,帮奶奶烧香,点蜡烛,帮爷爷收拾院子。我学回了打羽一毛一球,学会了骑自行车。过年我能吃很多好吃的东西,有肉,有鸡,有鹅,有菜,还有很多饺子。
大年初一早上,我穿上新衣服,早早起床给爷爷,奶奶拜年。爸爸起来放鞭炮,到处都是炮声,一直到天亮还响的不停。大年初二去姥姥家拜年,姥爷还给我压岁钱。我还去找我最好的朋友玩,他的名字叫李云浩,我们买玩具玩儿,看电视,还放炮,开心极了。
我很喜欢过春节,我希望天天能过春节,过一次春节我长大一岁,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!
大年初五。窗外,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。我坐在书房里,下手如飞地敲着键盘。屏幕右下角Q群的头像不断地闪烁,同学在线。
“马上开学了,烦死了。要是这个年能再多几天就好了……”“初三的春节,开始晚结束早。”“过年有什么好的呀!”“是呀是呀。”此言一出,附和声一片。“过年真没有意思。想想初八开学,就高兴不起来。再想想几个月后的考试,更郁闷。我跟妈妈说,我要去上‘3+2’。”囧脸。
“我都一年没回老家了——田野河流小乡村,水井里还养了一只乌龟。更重要的是,我可想爷爷奶奶了。放假头几天,车票买不到。好不容易买到车票了,天又开始下雪。我们家是腊月二十八的票,结果大年初二才出发。”囧脸。“严重同情!我留南京过年,倒没有感受行路难。可是很羡慕你回老家过年,我小时候也常回去,大人领着我走亲访友,到每一家都被热情的招待。咱们这里好像很少串门,估计是门离门比较远。”“呵呵,其实这个年也没有那么糟糕吧?” 笑脸。
“放爆竹烟花最开心了。乡村里小孩子放爆竹和咱们不一样,他们把一挂鞭炮拆开,一个个点着扔着放。我也想那样可我妈妈爸爸不让。不过烟花打在夜空里,五颜六色的,真美啊!是我见过的最绚烂的绽放。知道为什么吗?”“?”“因为乡村少了很多污染视线的光源,只有星空……” “停,怎么开始抒情了?”
“我觉得过年挺好的,可以睡懒觉。哪像上学,天天觉都不够睡!”“吃的东西也很丰富。我还把年夜饭照了下来,大家可以去我的相册里看。有一张水果拼盘,草莓、小西红柿、猕猴桃、柠檬、苹果什么的,上面挤点色拉酱,是我做的。红红绿绿的,很好看,我把它当桌面了呢。”“除夕夜里大人给压岁红包,我也很开心。凡是比我大的,都得给我红包。我攒着,等暑假解放了,去旅游。大家可以一起去……”“其实玩的也不错,过了一个银色的新年。初一上午,妈妈和我去运动场堆了两个大大的雪人,立在球门前,中国足球要是俩守门员,那估计就稳赢不输了。”“哈哈,最近国足不是赢了嘛!”
“快乐的时间总是很快嘛!”“要不这样,咱现在一人说一句新年感受吧。”“我先来。旧岁爆竹一声辞,新年成绩全是优。有爆竹,就是过年!”“想想,虽然很多事情表面没有什么变化,可是都加了一个形容词——新。新年、新春、新衣、新气象……”“看我的!老聃青牛西函谷,赵公金虎东石头。我舅舅写的对联。”“赵公是谁呀?”“就是初五迎的财神爷。”“财迷!财迷!财迷!”“哎呀!妈妈来了,我下了!”
说实话,过年的感受我真的用一句话不好概括,刚打着妈妈的旗号借机溜开,关了QQ,哪知这时,我老妈真进来了——
“怎么又用电脑?快关了!今天写了作业没有?”
在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以前,那是计划经济的时代,虽然物质匮乏,可是凭票供应、人人平等也是不争的事实。到了春节的时候,官方就会发下许多节日供应的票证,从粮油到肉食,从布料到棉花,从自行车到电视机。春节的印象中,我经常早早的到现在位于时代广场的解放路肉店用菜篮排队,可真正忘不了的却是凭票供应的杂糖。
有人把杂糖归纳进春节文化的一部分,这一点很对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杂糖,六十年代生活改善了,出现了节日的新衣服;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变成了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,八十年代进步到冰箱、彩电、洗衣机,之后就是“一切向钱看”,“一部分人先富起来”,上世纪九十年代变为空调、电脑、录像机,到了二十一世纪,就干脆变成房子、车子和票子了,春节的年味就开始变得淡化了。
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。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是饴糖,远在西周时就已经有关于饴糖的记载。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。饴糖是一种以米(淀粉)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,呈粘稠状,俗称麦芽糖。在我们宜昌被称为“打巴糖”,民间流传普遍,广泛食用,至今偶尔还能在宜昌的街头巷尾碰见。
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、甜菜为原料制糖,而且很有可能是从印度传入的。公元647年,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。回国以后,一些新的技术、新的工艺相继出现,土法制取的白糖、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,中国发明了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。白糖的出现,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,并传入日本和东南亚。可是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、亚热带地区,寒冷地区不能种蔗制糖。18世纪末期,甜菜被发现,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。
中国机械化制糖起步很早,上世纪三十年代,中国兴起机械化制糖热潮,但往往中途夭折,制糖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阶段。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,不断发展成为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。甘蔗制糖主要分布在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福建、海南、四川等地。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吉林、新疆等地,一南一北,各领风骚。可是在过去,尤其是春节的那段时候,杂糖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、印象。
杂糖不是现在的散装糖果,也不是那种进口的什锦糖果,而是把一些用糖制作的小点心装在一个塑料袋里的统称。杂糖是川渝的称呼,而在武汉被称为酥杂糖,是宜昌人人办年货必办的食品之一,也是宜昌人送年礼的传统礼品之一,更是春节款待客人的零食之一。我的印象里,杂糖可能是当时最奢侈的零食了。
为大家整理的春节快乐作文:欢声笑语闹春节的文章,供广大家查阅!!
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已经来到了,在这大好的节日里,你准备怎样庆祝?举办一个春节party?全家一起吃团圆饭?还是去度假?在春节期间,我们全家打算回下沙老家过年,准备欢声笑语闹春节。
回老家的那天,天气十分寒冷,可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回去的脚步。快回到家的时侯,远远就能表哥表妹们在放鞭炮了,我不禁心里痒痒的,于是,一下车,我便迫不及待的加入到他们的行列。
随着“嗖”的一声,几道白光仿佛火箭一般飞向天空,仔细一看,原来是表哥的“火箭炮”。瞧那形势,对于这个名字绝对是当之无愧。
嘿嘿,接下来我的“彩雷”粉墨登场啦!只听“轰”的一声响,我的“彩雷”炸开了花,那声音把房子都震了几震,我的“彩雷”肯定不逊色于表哥的“火箭炮”。
“呯”,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最后的“压轴炮”——小叔的烟花。烟花首先喷出一团金色的火焰,把它射向天空,最后那团火焰在空中爆炸,形成了一朵怒放的“花朵”那一瞬间,似乎它把整个夜空都给照亮了。
“锵咚锵,锵咚锵咚锵咚锵……”咦?这是什么声音?噢!原来是舞狮队来拜年了,在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,便是那头由两个人扮演的“金狮子”,只见那头金狮一头金黄的鬃毛。一身彩色的衣服,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叮当作响的大铃铛,有趣极了。
回老家过春节可真好玩!你的春节是怎么样过的?